信件标题: 科大的十年磨难(1988——1998)(转发)
发 信 人: Lemon_Branch@bbs.ustcnet. (宁梦枝哥哥)
信 区: OurUSTC[5834/7587]
原发信站: 中国科大BBS站(Tue, 07 May 2002 17:01:52)
======================================================================
科大的十年磨难(1988——1998)(转发)
作者: 147.8.2.* 发布于 04-08 17:48 ,
难说再见 更新于 05-07 14:16
写这个题目,我是想说,过去的10年在科大的历史上将是最值得纪念的10年。诚然,科大最困难的年代是70年下迁到合肥时的景况,设备损失殆尽,人员严重流失,学校几乎要解体。发自内心地,我最崇敬的一批科大人也正是那些坚持跟随科大并硬是在当时破烂不堪的合肥重建科大的那些人。不过,那时候全国的高校都是满目疮痍,社会大环境让每一个人都看不到希望,因此科大的格外凄惨也许并不显得有什么特别的悲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94年以来)的10年,科大的相对退步是以其他高校(如清华)突飞猛进,而科大自己却步履蹒跚为背景的。应该说,这样的处境其实更加地让人困惑、失落。 在科大人总是习惯于“我是全中国最好的”日子里,科大人当中不会有多少人去回顾总结一下科大的历史。而正是当我们经历过了危难与困惑之后,才促使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科大的明天而在自己有限的能力空间里面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反思、总结与努力。我在科大的神话中长大,自己进校时科大就招生而言也不比任何人差,然而从自己进校后见到的却都是连跟清华北大平起平坐都不行的现实。 困惑中我们从未放弃过思考,这是科大人的秉性;困难中我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这是科大人的品质;困境中我们从未放弃过骄傲,这是科大人的血统。与生俱来的精英意识,出类拔萃的教育水平,时刻感受危机的心态,都是科大人终将克服所有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艰难险阻并重写壮丽史诗的决定性因素。科大拥有一切杰出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因此我们注定会成功;但科大或许缺少一些沧桑的历史,因此命运总要让我们经历。过去的十年,恰恰正是让科大的历史极大地丰富、厚重的十年。来日再回头看看今天的战斗,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而自豪。 回顾科大在此之前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彻底的王子生活记录。从58年建校起,科大就习惯于自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优越地位。论名分,他是中国为了 “两弹一星”这一让中国挺起腰杆的杰出事业所专门造就的,他的名字就叫做图书馆VIP;论师资,从数学系主任华罗庚到力学系主任钱学森,哪一个专业不是集中了举国上下最杰出的大师?论学生,我没有太多兴趣去考证那些久远的历史,但我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事例就已经让我相信,他倍受宠爱的程度一开始就在北大和清华这两位皇室兄弟之上。科大是1958年9月20日经过紧张筹备迅速上马的,那时候早已过了高考招生的季节,学生从哪里来?答案是从北大清华抽。相信年级高一点的西区学生一定都记得受人爱戴的西区区长黄吉虎老师,他也是我本人了解的唯一一位五六十年代科大校友。但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是那年浙江省的高考状元,本来是录取到清华的。科大从诞生之日起,方方面面的地位由此可见。那一批科大人中也是精英辈出,到目前为止,同时期的大学生中出现的两院院士,本科毕业于科大的应该是最多的,尽管科大的招生人数恐怕还没有其它高校那么多。 那一代科大人的思想,在我感觉起来应该是简单而理想的。他们满是怀着为国家国防事业捐躯的激情和使命感去刻苦学习工作,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直到今天仍然不能为中国公众所知,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实际上,他们恐怕连当选院士的机会都不会有,尽管论成就论贡献他们完全够格。只有这样一副真实的景象可以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他们的杰出:某发射中心发现故障,赶赴现场排除故障的所有负责领导原来在科大时彼此全部都认识。 然后就是文革,家庭瘫痪了,每个人都不知所从。科大也离开了家,却再也没能回去。在小县城一样的合肥,他应该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盛衰荣辱是如此无常,现实的景况是他甚至面临着生存与否的问题。不过,也许那时候的他也并不觉得有太多格外的失落,因为全国上下大家都差不多,也没有谁能看到自己将来的希望在哪里。 那一批科大人将是科大历史上永远最值得尊敬的一批。他们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演算公式,他们用板车和双手推出了教学楼,在满天烟尘的合肥的郊区,他们用自己足以折服所有人的气概、头脑和决心硬生生地恢复了所有曾经属于自己的荣耀。整个七八十年代,他都是全中国少年科技精英所向往的神圣殿堂。他是无匹的,他也习以为常,即使这样在别人看来惊天动地的成就,在他看来不过是理所当然地恢复了自己应该有的东西而已。面对别人的赞美惊叹,他只是平静朴实地微笑,也许正轻轻拍去手上的尘土。只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切本都是属于他的。 一九八八年的春天,我上初中的班级集体组织到合肥春游。我至今还记得小而破旧的合肥,那时候科大所在的地区都还是合肥的郊区,硬件条件跟今天比起来是天上地下,而他的门口就是中国乡镇一级的柏油马路(今天的金寨路)。细雨中车子停在了科大东区老北门的门口,老师们鼓励我们走进科大去看一看,但没有谁敢。我们中学是一所很不错的省重点中学,我们班也当然不乏一些极优秀的学生,但科大离我们的感觉是如此地遥不可及,就仿佛他已经不在人间。最后,有两个学习成绩一般却胆大调皮的学生壮着胆子进去遛了两分钟之后跑回来了,大家对他们都佩服不已。 在两种迥异的社会环境下生活,这第二代科大人的思想与抉择自然与第一代科大人有着极大的不同。那时候的人们是百废待兴的理想主义的一代人,对于科学的追求与热忱远远胜过今天在金钱商品面前迷失自我却自居现实的人们。跟第一代科大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的是,历史让他们失去了对一些东西的盲目信任,而那时的中国也已经打开国门,年轻人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真实情况,甚至被选送到国外深造。用一位校友的话说,“我们追求科学的理想,却发现真正的科学与理想都在国外”。科大在当时的国际交流方面无疑是领风气之先的。那一代科大人不仅跟第一代科大人一样异常刻苦,而且同样也是精英辈出,无论是当时的CUSPEA全国联考,四六级全国统一考试,他们都是一枝独秀的。与第一代科大人拥有的最多本科毕业院士比起来,第二代科大人拥有的是最多的在海外名校执教的教授。 他们是很受争议乃至非议的一群人。浅薄者骂他们“卖国”、“洋奴”,理智者直言他们对国家贡献不大。确实,跟先辈比起来他们选择了个人发展优先的道路,并得到了先辈们所没有得到的回报。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时代的差异,同时期的大学生们的表现一点也不比他们更“高尚”,充其量也不过是能力不同于是手段不同而已。即使是今天,难道又不是吗?只需回想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对于进口货和外国的盲目过度的迷恋,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就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们又哪里有资格用出国留学追寻科学与理想来指责他人的所谓“道德”?近年来,随着“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科教兴国举措的实施,不少杰出科大纷纷带着一身所学返回祖国,这其中就先后包括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的系主任舒其望博士和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正教授鄂维南博士(他们是同班同学),不知道那些陶醉在嘴上道德带来的快感中的平庸人士又该做何感想呢? 话归正题。直到那个时代,科大人一直都过于优越,并且对这种优越过于习以为常。这样的历史固然让人羡慕,但没有人相信这样的历史会永远不间断地继续。当86、89用铁的事实告诉骄傲的科大人,在中国其实有许多我们自己无力决定的问题的时候,科大人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无奈、失落、迷惘、忧虑、悲哀、愤怒、抗争,很多的情感会同时交织在一起,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并长久地笼罩。也正是这种极其复杂而又苦难的心路历程,使得科大人的历史极大地丰富、厚重了。在我看来,这是科大人以前没有经历和体验过的一段历史,它会赋予我们一些独特的先前没有的东西。这历史就象铸剑过程中的淬火处理,会让我们因此而变得更加锐利刚强。 因此在我看来,每个历史阶段的科大人,只要他们信仰科大人的信念与追求并为之努力,他就是用自己的方式为科大的历史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一点上今天的科大人完全不应该有活在阴影中的感觉。科大人永远是追求卓越的,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杰出,至少要能够为了科大的杰出添点什么。你追求了,你努力了,你就是一个真正的科大人;而当你真的能够用一个真正的科大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的时候,想要不成功,基本上很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大学期间不务正业的高考状元到毕业的时候在学术上只是一个废品,科大人以前的杰出决不是因为高考分数,而是因为他们在科大读书期间 “不要命的上科大”的精神与付出。而这一点,今天的科大人只要抱定决心,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实际上,今天的科大人站在以前科大人的肩膀上,起点比他们高,条件比他们好,还有他们的照顾,完全应该做出比他们更大的成绩。 科大人失去自己的荣耀已经有10年,在这10年里科大只能以老三的身份被人提起,包括高考招生。在很多人看来这已经足够,但在科大人的字典中又如何能够把它解释为“成功”?我们知道,这决不是我。
再长的苦难历程也终会走完,再浓厚的迷雾也终会云开雾散。永远的低迷和永远的辉煌一样不可能。98年以后的科大一直在显示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尽管这10年的问题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消失。我们用很少的研究生人数就可以发表出名列前茅的论文数目,在代表高质量的高影响因子区域更是连续两年排名总论文数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到自豪与希望?随着苏州和上海研究生院的先后建立,国内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海外校友也正在返回魂牵梦绕的母校加入建设母校的队伍。毫不夸张地,我们可以期待,几年以内科大的地位就会有大的上升,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带来明天的辉煌。而只要你努力了,科大从来都是慷慨地给予那些努力付出的学生的。
每一个科大人,无论你现在哪里,也无论你现在如何,请记住你是一个科大人,请记住科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请记住一个科大人是从哪里来,也请记住我们终将要到哪里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需在乎任何人,我们只需专心走好自己的路。
[From:
147.8.2.201]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net.]